中国瓷器网 - 瓷器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投资指南 | 行业动态 | 行业科技 | 政策法规 | 瓷器保养 | 瓷器选购 | 历史文化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现代创意 > 瓷器、核雕、鸽子会... 非遗项目过大年 德州启动线上非遗展播
G.biz | 商业搜索

瓷器、核雕、鸽子会... 非遗项目过大年 德州启动线上非遗展播

信息来源:cccwww.com   时间: 2022-07-24  浏览次数:99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29日讯?迎接虎年春节,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家的味道、年的味道,过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中国年。德州市文化馆精心挑选了11个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项目,春节期间在德州市文化云平台为大家奉上“非遗过大年,线上非遗展播活动”。

  这11个非遗项目分别是,德州窑红绿彩瓷器、邢侗雪莲酒、圣喜酱牛肉、“三月三”神头庙会、傅荣山京胡、核雕、潘店空心挂面、?吹糖人、恩城鸽子会、刘氏丫头蟋蟀罐、木雕。

  德州窑红绿彩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宋金时期,中国制瓷业强势崛起,开始进入“彩瓷”时代。勇于创新的“德州窑”匠人们,从宋加彩的工艺中分离出来,汲取“唐三彩”、宋代写意画的艺术手法和北方民间年画的养分,在已烧好的白釉成品瓷器上,用毛笔蘸红、绿彩料进行描绘,然后置于窑中800℃左右的低温进行烘烤,使彩料与瓷釉慢慢烧结,在白釉上显现鲜艳的色彩。这种新的瓷器被称之为“红绿彩”。央视《国宝档案》高度评价红绿彩瓷器的诞生,相当于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电视,是陶瓷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2020年,“德州窑红绿彩”入选德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邢侗雪莲酒,又名雪水莲花酒,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诗文家,邢侗家的自酿酒。迄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邢侗亲手精选含露的白莲花榨取浆汁,采用东汉秘方制曲工艺,用小麦加入适量的雪水和白莲花制曲,经过中温发酵30天,期间按时翻曲4轮。根据:“曲必得其时,水必得其甘。人必得其精,火必得其缓”的秘诀,将制出的酒母用雪水蒸煮,采取中温曲酿酒法制作。因酒液粘稠,芳香饶舌,晶莹透亮,又名“雪酒”。

  万历三十五年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来临邑看望邢侗,邢侗取出珍藏的雪酒与恩师饮用,于慎行刚饮了半盏,只觉一股芳香直透丹田沁透肺腑,满口生香。于慎行大加赞赏,惊叹为“神浆”,携酒进京献给万历帝,帝饮罢,龙颜大悦,赐名“邢侗贡酒”。邢侗闻讯挥毫写道:“谷城师辇至,黄花六十,色色俱足,仆,报以家酿,雪酒廿盛”。

  临邑一家酒厂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挖掘整理,通过传承明代邢侗1586年古法莲花春曲酿酒技艺,成功酿制出了雪水莲花酒。本品以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辅以豌豆、白莲花、雪莲花制曲,取用雪水做浆,精心酿制而成。水是酒之血液,曲为酒之灵魂。邢侗雪莲酒晶莹透亮、清香纯正、甘润柔和、清芬爽口,养心安神、不伤头、不刺喉,是绿色天然之饮品。

  圣喜酱牛肉制作技艺所在的齐河县位于黄河岸边,与省城济南隔河相望,全县南北长达73公里,东西宽达22公里,面积1411平方公里,是德州市唯一沿黄县,沿黄地区60余公里。甘甜的黄河水滋润了黄河下游广阔的平原沃土,地处鲁西北大平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易于开发的衣食之源。原材料鲁西大黄牛就生活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充裕的光照,四季分明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及茂盛的牧草为鲁西黄牛的生长提供了优渥的自然环境。圣喜酱牛肉的主要原料是经兽医部门严格检疫合格的鲁西大黄牛,由阿訇亲自主刀,按穆斯林传统风俗进行屠宰加工,再经过排酸库进行48小时低温排毒排酸,使之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在选肉上选择腱子、胸口、肋扇等部位肉,是制作“圣喜酱牛肉”最好原料。再辅以肉寇、砂仁、丁香等20余味天然名贵佐料,加陈年循环老汤腌制12小时,先用旺火煮制1小时,撇去浮沫,将肉捞出,倒入酱汁烧开,用纱布将煮肉的渣沫过滤。牛骨垫锅,将紧好的肉块码在牛骨上,放入大料袋,旺火煮1小时,文火煮制3小时,同时加入陈年老汤,停火再焖制3小时,捞出晾干凉透,成品色泽红润、肉质鲜嫩,切片浇汤食用营养价值更高。早在2006年“圣喜”酱牛肉就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的认证”,在熟制牛肉产品中是全省唯一。产品先后获得“山东老字号”、“山东省著名商标”、“食安山东放心肉类产品”等荣誉,2018年成为青岛上合峰会的专用产品,“齐河牛肉”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圣喜清水牛肉”再度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并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同年,山东圣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月三”庙会是神头镇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庙会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是后人为纪念和缅怀“智圣”东方朔先生而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

  神头镇位于德州市陵城区城东10公里处,镇域面积110平方公里,辖25个社区9个保留村,5.8万人,耕地11万亩,是汉大夫“智圣”东方朔先生故里,现存朔墓遗址、厌次古城遗址及古汉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古迹。

  “三月三”庙会自汉朝兴起,晋朝盛极,且历经千余年延续不衰,名闻遐迩。每到农历三月三,本地及周围百里千里外的崇拜者自四面八方云集东方朔墓前,缅怀东方先生,寄托哀思。

  年复一年,延续不断,庙会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增加了斗鸡、秧歌、高跷、舞狮子、民乐表演、物资交流等活动项目,时间也由当初的一天延长为七天。随着历史战乱及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洗劫,神头三月三庙会曾一度中断。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复兴,神头三月三庙会悄然兴起,一些民间艺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在东方朔墓前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庙会又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红火场景。庙会为期一周时间,期间举办东方朔书画展、东方朔故事会、东方朔文化研究交流会等各种纪念东方先生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农历三月初三当天,全国各地的东方朔崇拜者和东方朔文化研究者聚集于此,举行声势浩大的祭拜东方朔仪式。

  自2012年起,每年庙会期间日客流量均达万人以上,庙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2年,“三月三”庙会被授予“德州市最具特色文化品牌”。“三月三”庙会为传承东方朔文化提供了有力载体,有利于保护和发扬当地文化资源,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傅荣山京胡。京胡,也叫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作为京胡主要伴奏乐器,它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是几代琴师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的一门技艺。就单说它的用料就十分讲究,粗细、长短、节数都必须合适。竹子因环境、气候、日照、雨淋及伴生植物影响的不同,形成特殊的外形和不同的特征,有阴阳脸、龙抱竹、芝麻花、鳝鱼黄、玉带竹等几十种,但真正的好料却不很多,有时一堆里也挑不出几根像样的。

  京胡在演奏中,除了转轴外,其他部位如琴筒、担子、弦都与发音有关,但最难把握的还是调儿。因为京剧不像西洋乐器可以转调,伴奏时需要什么调儿,制作时就要一次完成。琴筒上蒙的蛇皮,在它泡软和没有粘牢时是无法试音的,可谁能保证蛇皮风干和被粘牢后正好就是您所需要的调儿呢?这正是京胡的独到之处,也是京胡制作的难处。

  传承人傅荣山几十年对各流派、戏目、演员和琴师的了解,大量的经验积累和准确的感觉,使得他把京胡的制作技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境地。在后来的制作过程中,傅荣山大胆创新,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把物理学、力学、发声学等有关知识融于一体,在京胡脱水方面做了革新,克服了琴筒上移、内外弦挤压的弊病,集观赏与实用为一体。

  傅荣山的京胡、京二胡走进了德州市首届文博会,连续三届平原县文博会。不仅如此,每年傅荣山都会去参加北京乐器展,以及各个省市举办的京胡演出活动,都得到京胡爱好者一致好评。傅荣山京胡之所以广受业内人士和京胡爱好者欢迎,是因为都是采用全手工制作,它的优秀更多的是取决于制作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与灵感,以及对艺术的感悟,巧妙利用声学原理,通过最合理的搭配,发挥材料的自身属性。

  完美的加工制作,在自然中巧妙藏拙露俏。一根竹子,一个竹筒,最简单的天然材料组合,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华美音乐。它外表古朴大方,音质饱满洪亮,音色圆润清脆,无论是用于伴奏还是独奏,都会给人一种完美的艺术享受。

  核雕是在果核上进行雕琢的传统手工艺,它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里的一朵奇葩。核雕以橄榄核、桃核、核桃为原料以其为载体进行雕刻制作的手工技艺。核雕以橄榄核、桃核、核桃为载体利用其形状和自身的自然麻纹来雕刻,把大的景、物以及寓意深刻的典故、故事等画面浓缩,雕刻在小小的桃核当中。属小雅之物,方寸之间显示其微雕技艺的一种,在微观状态下方能品出它的韵味。

  潘店空心挂面制作技艺是流传于齐河县潘店镇一带的一项独特传统民间技艺。潘店镇,地处德州、聊城两市交界处,为鲁西北古镇。甘甜的黄河水滋润了黄河下游的沃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易于开发的衣食之源。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充裕的光照、四季分明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最适宜优质冬小麦的生长,为潘店空心面的制作提供了丰富原材料。潘店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始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十年即1742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山东潘店,知府朱懋德奉上潘店作坊制作的手拉空心挂面,乾隆用膳后赞曰“拉面如此精细,朕未所闻”。遂命御膳房定为宫廷面,从此,该技术代代相传至今。该项技艺制作的空心面,条细如丝,洁白如玉,其独特性为笔直中空、空心如竹、入锅即熟、营养丰富,口感爽滑,品质天然纯正。该技艺包含16道工序5次醒发纯手工精制而成,绝不含任何添加剂,属绿色食品,品质天然纯正,食之润滑爽口,是面条中的姣姣者。其空心是挂面在自然风干过程中,随着水分的散发,面瓤逐渐向面的表皮靠拢,自然成孔而形成的。面团发酵使挂面的钙、铁、锌、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降解游离,大大提高了人体对这些营养成份的消化吸收利用率。潘店空心挂面不但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更是鲁西北平原人们永远的味觉记忆。

  ?吹糖人。陵城区宋家镇一带的吹糖人艺术特点是将糖料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再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吹出的糖人质地很薄,易碎。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

  吹糖人的出现大约在唐宋时期,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度概括地塑造出入或动植物的立体形象,其造型夸张写意、惟妙惟肖、活泼淳朴,在风格上带有浓郁的民俗特色,蕴含着艺人们朴实、虔诚的祝愿。吹糖人是凝聚着历代民间艺人真挚情感与创造力的艺术,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吹糖人艺术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民间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影响,是民间工艺和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透过糖人可以找到其历史遗迹和民间艺术鲜活的血脉。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致使民间美术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时代,宋家镇吹糖人保存了完整的传承谱系,拥有杰出的艺人,其独特的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民间工艺和民间的美术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恩城鸽子会(农历正月初八日)形成至今已有500余年,约在明朝中期鸽子会即形成规模。在恩城出土有“人面鸽身像”,据专家进行实物考证,认定为宋代器物。由此推测,恩城一带在宋代既已形成养鸽、赏鸽的传统。

  鸽子会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一是恩城自明代至建国初期为原恩县县政府驻地,交通位置优越,境内有南北相通的重要官道,交通便利,是周边县市重镇。

  二是信鸽是靠地磁导航,恩城镇所属区域地势较高,此地周围磁场相对较强,极适合放飞信鸽。

  三是恩城镇及周边聚集有大批养鸽、赏鸽的群体,有养鸽子的经验和传统。

  还有另一种说法,恩城鸽子会的交易地点在恩城镇的大北关村,有大批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迁入,据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有一次战斗失利,处境十分危险,被两只鸽子和许多蜘蛛救出困境,从此穆斯林开始养鸽,对鸽子还十分喜爱。回族迁入当地后,继承了这一习俗,并逐步形成为鸽子会。

  恩城鸽子会南北长3000米,有近2000个摊位,鸽子会期间,北京、内蒙古、河南、河北等省市以及周边的聊城、临清等地市养鸽爱好者纷沓而至,鸽子会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他们在鸽子会上互相传递养鸽信息,交流养鸽经验,购置养鸽器具、配饰,并把自己养殖的新奇品种带来,请鸽友们共同观赏。千百年来,逐步发展形成了辐射周边省市,影响全国,集民俗、商贸于一体的恩城鸽子会。

  刘氏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工艺系选用得天独厚的古鬲津河河床下纯净而细腻的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工艺,最后采用独特的“匣钵高温封窑还原”方法烧制成灰白蟋蟀罐的民间技艺。通过该技艺烧制的蟋蟀罐具有抚如童肌,细润柔滑,叩之有金石之声,铿锵悦耳,用则腻而不滑,贮水不涸历冰不寒的特点,经过把玩后,有“水晶盆、瓦中玉”之美誉。制作之精致、造型之优美,更为世人所倾倒,不仅集实用、观赏、把玩于一身,被文玩界称为“虫趣文化的瑰宝”。蟋蟀罐制作技艺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70年代中期宁津县刘营伍乡龙潭村、刘旺言村的一带,曾出土唐代古墓,墓穴里就出土了蟋蟀罐。蟋蟀罐制作技艺复杂,烧结温度难以掌握而失传多年,上世纪九十年末代,天津艺人谷德恩到宁津刘营伍乡传授蟋蟀罐制作工艺,西刘村的刘秀芬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得其真传,谷德恩把一响器蟋蟀罐命名为丫头蟋蟀罐。嫁入刘旺言张建强家后与其祖传制陶工艺相结合,矢志研究其制作工艺,经10余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制成功灰白罐的烧制方法,并逐渐形成刘秀芬自己的艺术特色。

  刘氏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技艺在传承古代制作又有了发展与创新,他们研制的灰白蟋蟀罐是又一制作高峰。在继承古人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大方、典雅,内涵深沉,体现了“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木雕技艺在“中国桌椅之乡”——宁津县张大庄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至今日,最有木雕技艺代表性和独具特色的是张大庄镇张户头村的张氏木雕技艺,在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上更具有历史研究和收藏纪念等重要意义。

  自清朝嘉庆年间,张大庄这片土地的人们就开始使用木材制作木床、木桶、木碗、木质桌椅等生活用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们观察到可以让木材的加工制作更富有艺术性,由此出现了木雕技艺。

  宁津县张大庄镇张户头村在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了一位雕刻技艺在当时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木工老艺人——张洁源。据史料记载,张洁源是一位在当时名冠齐鲁的能工巧匠,他所创造的雕刻艺术同当地的生活、美学、欣赏习惯一致,造型上力求精美,装饰上力求精巧,在造型和纹饰上表现出丰满、朴实、圆润、柔和的风格。在雕刻时力求能于大处着力的气魄,形成了像鲁西北大平原农民一样的粗犷、奔放和优雅细腻并存的艺术效果。

  张洁源作为张氏木雕技艺始祖,一代一辈的传承了下来,传至现在的木雕艺术代表人张立成已历经了五代。立成出生于1980年6月11日,是张洁源的第五世孙,现为张氏木雕技艺的传承者。他在祖辈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使艺术品更具有神韵和现代气息。

  闪电新闻记者 刘向阳 ?报道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瓷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