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瓷器收藏,青花瓷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品种之一,在青花瓷器收藏中,元、明、清青花占主导地位,在元、明、清时期,青花瓷器因各时期的制作工艺及用料不同,让青花色料的发散不同,从而形成了元代与明早期和清代青花的晕散区别。
在青花瓷器的纹饰中,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其画面上的线条是轮廓不分明的,很少有人物的五官、眉毛、头发很清晰,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花的“晕散”,就是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而到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是很少发生晕散的,其青花上的人物须眉会清楚明了。
青花鱼莲纹罐元
经研究表明,造成青花晕散与不晕散的原因同色料的配方和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的发育程度有关。元代与明早期的青花料是采用的进口色料,到明宣德时期才逐渐开始使用国产料,而进口青花料的铁含量要高于国产料,在烧成条件下形成的氧化铁会有一定助熔作用,会降低色料的熔融温度,促进“晕散”现象的产生。
青花山水纹瓶,清康熙
在元代与明代早期,青花制作工艺还不太成熟,为了提高成品率,会在色料中加入较多的助熔剂助于发色,如:元代与明代早期,青花色料中会含有较多钙,使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发育得特别好,让反应层附近釉的高温粘度降低,流动性提高,因而有利于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从而造成晕散现象。反之明晚期与清代青花却没有。
明永樂青花纏枝折沿盆
在青花的收藏过程中,从青花的晕散与否,不仅能看出不同的青花制作工艺与不同的青花色料,还可初步识别青花的大致年代。
本文藏品图片来自故宫,文章来自:想得到真实答案就去中历的中历收藏品鉴定中心,为第三方专业鉴定平台。专注于:瓷器、铜器,钱币,陨石、玉器等各类收藏品鉴定服务。过程公开透明,藏家可全程参与。采用传统眼学鉴定或物品成分分析辅助眼学综合鉴定方式。鉴定结果客观公正得到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