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喜欢寻宝,探宝,古代文化遗址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香馍馍。小珏不评价这种行为是否合法,但起码说明现在文物收藏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有少数爱好者进行了这种尝试。当时,浙江的一位老农就在龙泉上严儿古窑址遗址发现了国宝级文物。定位这么高,那是在被征集之后专家们给出的结论。在这件文物被发现之时,却并不被看好。原因很简单,作为瓷器来说,传承有序最为重要,要么是宫廷旧藏,要么是重要窑口。这件瓷器却“出身”寒微,用文物爱好者的话来说,它就是当时人不要的“窑底货”,用专业的术语来说,这叫做来历不明的采集品。作为研究窑口演化历程来说,还有一定的科研价值,但没人会认为它将大放异彩。
更重要的是,当这位老农拿给同村人看时,没人能说得清它的用途和名称。这也怪不得普通百姓看不懂,它既不是常见的日用器皿,又不是传说中的祭祀用品。所以,在莫衷一是的议论中,老农带着它来到了文物管理部门进行鉴定。这一下,它的价值被完全挖掘出来,不仅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而且还被浙江省博物馆征集,成为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其实,这件文物叫做砚滴,又称水滴、书滴。我们现在都是使用钢笔甚至键盘,当然见得少了。其实,它属于文房用品,是用来储存砚水以供磨墨的。清末民初的许之衡在其重要著作《饮流斋说瓷》曾经介绍过: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日滴,不名曰盂。
熟悉文物的朋友都知道,文房器物的价值就比普通日常器皿要大多了。而且,所谓文房四宝中并不包括砚滴,可见它并不是书房中必备的。穷苦人家完全可以用个小碗代替,只有那种书香世家或者豪门子弟才会有如此闲情雅致。也就是说,这种文物在当时的数量就会很少。而且,就因为它的实用性并不强,反而会被做得精巧别致,让人爱不释手,也让文人能够在把玩时静下心来开启灵感。否则,最直接的后果就没有销路,根本卖不出去。
这件文物的做工就是如此精致,它的胎质细腻光润,釉层肥厚,时隔几百年,依然散发出似玉非玉的光泽。它的造型是一叶扁舟,小巧玲珑,长仅为16.2厘米,宽为6.5厘米,高为9.1厘米。但在方寸之间,我们却可以领略别样的风景。小船的船舱是整件瓷器的焦点,其中刻画了三位人物造型。两人在船舱中悠闲地品茗,一派洒脱自如,不问世事的架势。另一人是船夫,正披着蓑衣,攀援着船舱取斗笠。可以想象,当时应该下着大雨,船上的三人构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画面,也形成了与世隔绝,自在一方的境界。
要知道,砚滴的兴起就是在宋元时期。此时的龙泉窑在实用器具上的烧制已经走过了巅峰时期,但在砚滴烧制之上却重新崛起。除了常见的蛙形、兔形、龟形,龙泉窑还创造性地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砚滴。而且,这些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甚至还漂洋过海,行销海外,所以我们能从这件作品中,窥见某些异域风情。也就是这些原因,它被命名为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受到隆重的礼遇。小珏认为,英雄不问出处,文物也不一定要靠出身。即便在当时也并不引人注意的产品,同样有机会一鸣惊人,成为竞相追逐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