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福民
2019年11月13日,初冬乍寒,微风拂面,落叶飘零。在桂东县青山乡彩洞村通往深山密林的羊肠小道上,行走着一队由郴州网组织策划,省文史专家谢武经带队的湘粤古道历史文化长廊考察组。他们不畏艰难,翻越在崇山峻岭之中,寻找、发掘郴州人文历史。在村委会领导的带领下,这次是要去考察一个曾经影响、震慑南宋朝廷的瑶汉饥民起义发源地——黑风洞。
桂东县青山乡黑风洞
黑风洞内的神台和石碑
考察组经过披荆斩棘,攀爬到了迷雾重重,冷风飕飕的黑风洞。进入洞内,只见中央设了一个砖石砌成的神龛,供奉着观音、财神菩萨。陶制香炉里插满了残留的密密麻麻香杆,说明长期以来还有信徒祭祀。嘉庆、光绪的两块石刻功德碑记载,显示了对该洞的保护和修缮过程。考察组在洞内左面发现一些遗留的瓷器,惊奇之余选择了几个比较完整的碗碟带回郴州马上约我鉴定,我是考察组成员,因外出没有参加这次活动,于是如约赶到了王仙岭宾馆,对瓷器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考究,其中,三个青花碗,釉面青白色,画风简约质朴,绘有折枝和缠枝花叶纹。部分碗釉不到底,单色釉碗开片及土沁明显。尖圈足,露胎、砂底,底足有一个圆涡形厚底,余均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为明早期瓷器特征。我把鉴定结果告诉大家后,考察组的成员非常高兴,文史专家谢武经兴奋的说:“你这个鉴定结果超过我们的想象时期,时间往前推了。说明明代以前就有人在这个地方活动,对佐证黑风峒瑶汉起义这里是重要发源地之一,提供了有力证据。”
遗留在黑风洞的瓷碗
遗留在黑风洞的瓷碗底部
黑风峒,“峒”字,字典释义为1、两面环山的开阔地;2、峒(多用于地名);3、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峒和洞是谐音,笔者认为由于时间的久远和本土人的发音,久而久之便把黑风洞叫成了“黑风峒”。据历史记载,南宋时期发生的黑风峒瑶汉起义总得有一个发源地。就像太平天国运动的发源地是广西省平桂县金田村一样,发生在桂东的黑风峒瑶汉起义的发源地应该就这个黑风洞周围,而起义首领罗世传后人“罗家”就在附近。据本地人说;彩洞曾经叫“黑风峒”、效忠峒,部分乡民人还习惯称呼它为黑风洞。不管它的名称如何变换,都隐隐约约与这段历史分不开,所有的名称都离不开对权力的向往和对皇权的忠诚。
据史载,嘉定二年十一月“是月,郴州黑风峒寇李元砺作乱,众数万,连破吉、郴诸县,诏遣荆、鄂、江、池四州军讨之。”由于南宋统治阶级的苛赋重税,横征暴敛。黑风峒瑶族首领罗世传,杀宋飞虎统制边宁,起兵反抗官府。罗世传、李元砺率领的瑶汉起义队伍在五年时间里浴血奋战中,与总计不下十三个州的宋军正规部队进行过大小几百次的战斗。从“黑风峒”打到了永州、韶关、及福建等地。起义军声势浩大,势如破竹,大部队即将开进安徽黄山,(黄山距离临安仅187。5公里)高举义旗直逼临安(浙江杭州南宋的首都)。给朝廷造成了巨大威胁。
经朝廷围剿和离间计,起义失败,“峒乱”平息后,当时,桂东还没有建县,整个桂东县隶属于桂阳(今汝城县)的两个乡。一个是零陵乡,一个是宜城乡。宋嘉定四年(1211),湖南安抚使曹彦约考虑到这里地处偏僻、山高皇帝远、难以控制,为防止再发生类似的“黑风峒”起义,加强边远山区统治,上奏朝廷,将这个林海茫茫之地设县治,因地处桂阳之东,故称这个县为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