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网 - 瓷器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投资指南 | 行业动态 | 行业科技 | 政策法规 | 瓷器保养 | 瓷器选购 | 历史文化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现代创意 > 通过底足的细节鉴别瓷器,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实在是一条捷径
U.biz | 商业搜索

通过底足的细节鉴别瓷器,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实在是一条捷径

信息来源:cccwww.com   时间: 2020-09-04  浏览次数:11

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单一个器型就够复杂了,如《中国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极多,而胎又涉及众多窑口,即使同一窑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故然要学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但更重要的是迅速找准突破口,这样才有感觉,才能由浅入深捉到一些真品,真品捉到了(哪怕捉到一只),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兴趣,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那么其突破口是什么呢?本文从陶瓷器底足着手讲述一些鉴定方面的常识

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捉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瓷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