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原始瓷器的兴衰,及其背后吴越两大文化的碰撞与角力!
哈喽大家好,欢迎阅读浩哥天天看历史带来的精彩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为:探究原始瓷器的兴衰,及其背后吴越两大文化的碰撞与角力!瓷器最早诞生于中国,代表着中华文明对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时瓷器也是收藏界最热门的藏品,或创造天价记录,或引发真伪之争,总能获得瞩目。本文将目光暂时投向瓷器诞生之初的遥远年代,并为我们揭示原始瓷器兴衰背后吴越两大文化的碰撞与角力。
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撇开政治,仅仅从瓷器文化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吴、越的瓷器之路同样跌宕起伏,大体经历了西周末期到春秋早期的繁荣、春秋中晚期的衰落和战国早期的复兴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各自有什么特征?阶段性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盛衰三部曲
吴越地区的瓷器烧造,早在相当于二里头时期便已经出现,至公元前8世纪后,其发展脉络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繁荣:西周末期到春秋早期西周未期到春秋早期原始瓷的器物种类颇为丰富:除日用的碗、盂、钵、盘类器物外,还出现大量平底尊形器、大型罐、尊、鼎、篮、直等礼器类器物。此外,同一器物通常还有多种类型,如鼎有侈口扁鼓腹、三矮足、通体饰锥刺纹的鼓腹鼎;也有敞口、浅腹钵形、三高锥足的钵形鼎;还有立耳、深弧腹、三高锥足的盆形鼎。且同一类型的鼎亦大小不一,近似于中原地区的列鼎。装饰十分复杂。
除碗外,鼎、篇、绝大部分,以及大部分钵、器盖、小盂、平底尊形器等都饰有纹样。其中最常见的是“S”形纹和三角形纹等,均为剔刻,并在剔刻的收笔处积泥形成小泥点。“S”形纹剔刻方式是从中间向两头分别剔刻,因此在两头积泥形成小泥点。小编认为这一期的纹饰总体风格粗放、布局杂乱,仅少量双勾线“S”形纹、勾连双勾线“S”形纹和云雷纹排列较为整齐有序。釉色较深且变化较大,以酱褐色、青褐色、黄褐色等为主,釉层厚,施釉不均匀,凝釉与流釉现象严重。胎釉结合不佳,剥釉现象较为严重。
就制作工艺而言,碗的底足线割后,外圈不再用手捏制出假圈足,底部保留线割后外凸的不规则泥痕。除卤等大型器物外,内底往往有旋纹,基本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且较为粗疏,可见轮制技术变化不大。大型卤类器物底部不见有旋纹,器物腹部一般隐约可见较粗的泥条纹,当为泥条盘筑、拼接底足成器。除鼎外,其余器物底部有弧形线割痕迹,仍旧较为粗疏。从窑址发掘情况来看,小编认为这一时期出土标本不多,装烧量不大,未见叠烧,单件放置于窑床上烧造,存在着大量的生烧现象。窑址一般分布于东营溪流域,多为纯烧原始瓷,基本不见印纹陶。
衰落:春秋中晚期
这一时期的原始瓷虽然在质量上比前期有所提高,如胎色和胎质更加稳定,施釉更加均匀,剥釉现象明显减少,但是从东周时期原始瓷发展的整体脉络来看,春秋中晚期原始瓷的衰落相当明显。小编认为这种衰落首先表现在器类大量减少,以日用的碗占绝大多数,同时有少量罐、盘类器物,中期偶见少量卤类礼器,器型小而单一。其次,该期原始瓷的纹饰极少,基本为素面,少量纹饰如对称弧形纹、米筛纹细密规矩,排列整齐,一改春秋早期粗放风格。
东著溪流域窑址数量较春秋早期有明显增加,在春秋中晚期扩展到了宁绍平原的萧山、绍兴一带。小编认为东著溪流域均为纯烧原始瓷,基本不见印纹陶,而宁绍平原目前发现的窑址均为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合烧,并且印纹硬陶的比例相当高。从萧山前山、安山等窑址发掘情况来看,接近窑炉、火候较高的窑床前端位置放置原始瓷,在火候较低的窑尾部分则烧造印纹硬陶,窑床位置配置合理。
复兴:战国早期
战国早期是先秦时期原始瓷发展的又一次高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小编认为这一时期原始瓷在胎、釉、器型、装饰、制作、烧造等方面均达到了发展的顶峰。绝大多数器物胎质细腻匀净,胎色呈稳定的灰白色;施釉均匀,釉层薄,釉色多青中泛黄,胎釉结合良好,基本无脱釉和生烧现象,相当一部分产品釉面匀净莹润,玻璃质感强,质量上乘,可与东汉成熟青瓷娩美;器型规整,内外壁光洁如一,内底旋纹与外底的弧形线割痕迹均较细密,快轮成型技术成为时代主流,除小型碗、杯类器物外,大型罐、瓿类器物亦一次拉坯成型。
该期器类的丰富程度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除碗杯盅等日用器皿外,还大量生产鼎、尊篇、摇等礼器圈8,雨钟、纽钟、缚钟等乐器,矛、斧等兵器,斤、凿等工具及铺等农具等,几乎涵盖各个方面。纹饰主要见于较大型的器物上,如礼器、乐器等,但纹饰种类较少,以云雷纹与“C”形纹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水波纹。此外,这一时期的器物上流行铺首,而且出现了釉下彩。
在烧制工艺上,这一时期大量出现支烧具,形式多样,主要为粗大的筒形与低矮的盘形。窑具的胎泥和制作有精粗之分,精者瓷土制成,胎质细腻,制作规整,表面平整光洁;租者一般黏土制成,胎泥中夹有粗沙,器形不甚规整,表面显得粗糙。体形较小的碗类日用器,直接置于窑床上叠烧,套叠器物数量一般只有2~3件。礼器、乐器多使用各类支烧具单件支烧。乐器中的雨钟和钩辊部插入设在圆筒形垫具顶面的中心孔内,将舞部搁置在垫具之上,于口朝上烧制。窑址主要发现于东茗溪流城,在宁绍平原也有一定的数量,但烧造礼器与乐器的密址目前仅发现于德清一带。说明东著溪流域仍是制瓷的中心区域。
小编认为越国或越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使用原始瓷而非青铜器作为礼器,原始瓷的地位类似良渚文化的玉器或中原地区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是身份与地位的重要象征。这些显赫的物品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和特别的精细技艺,因此只有贵族才能支撑制作此类器物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控制了这些资源就等于拥有了政治权威。随着这些显赫物品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贵族的政治权威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与合法化。作为社会分化与权力强化象征的原始瓷,推动其生产及发展的不是单纯的技术因素,也不是经济因素,而是越国或者越文化政权的实力。与吴文化的对抗显然直接牵动着原始瓷的兴衰,吴强越弱,则是原始瓷的衰落期,而吴弱越强,则是原始瓷的兴盛期。
以上就是浩哥天天看历史带来的精彩文章,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何观点,欢迎大家在留言板发表自己的观点!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