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以下简称“中央博物馆”)收藏的高丽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 虽然大部分是日本侵略时期的原高丽首都开城地区高丽古坟出土的盗掘品 ,尽管遗址的性未定以及纪年资料不足 ,但其对于研究中国瓷器以及韩中陶瓷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中央博物馆收藏的高丽遗址出土中国瓷器的收藏经过进行调查 ,然后对些瓷器进行分类 ,通过与纪年资料的比较进行分期 ,按照不同的分期对流入高丽的中国瓷器进行阐释。
青瓷缠枝菊花纹罐
为短颈 ,圆腹 ,圈足 ,腹部有浮雕式刻花的菊花纹。
青瓷牡丹纹罐
腹部的牡丹纹以浮雕式刻花装饰 ,雕刻的深度较上述青瓷缠枝菊花纹罐浅 。这与静志寺塔塔基[9]出土的刻花莲瓣龟心碗外壁雕刻的莲瓣纹相似 ,可知是耀州窑早期的装饰技法 。浮雕式刻花同样模仿五代越窑的装饰技法 ,与浙江鄞县窑址出土的刻花蕉叶纹罐的刻花装饰相似 。
青瓷碗
为侈口 , 直腹 , 小圈足 , 外壁刻有《道情》诗文和菊花瓣纹 。这种刻花是继浮雕式刻花技法之后出现的 ,是北宋中期耀州窑青瓷的主要装饰技法。
青瓷缠枝菊花纹盏
印花技法出现于北宋中期 ,但在北宋晚期最兴盛 , 主要装饰在碗 、 盘 、 盏的内部 。例如北宋晚期的青瓷缠枝菊花纹盏, 口外翻 ,圆腹 , 小圈足 , 内壁印有缠枝菊花纹 。与此类似的有熙宁十年(1077 年)谢文诣墓出土的印花碗 ,这种碗多为侈口 、弧腹 、小圈足 。
青瓷葫芦形注子
越窑青瓷器有 10 余件 ,其中青瓷葫芦形注子的腹部分为 6 格 ,分别饰以演奏钵 、笛子 、琵琶的人物和飞天 、凤凰等 , 与杭州市五代天福七年(942 年)钱元 墓出土的注子相比 , 底部形态和腹部纹样相似 ,因此推测二者的年代相近。
青瓷莲瓣纹盖碗
青瓷莲瓣纹盖碗的盖和外腹部装饰富有立体感的莲瓣纹 ,从外底的耐火土泥点看 , 其时代为五代末至北宋初期 , 是珍贵的越窑青瓷器。
青瓷缠枝莲花纹唾壶
以北宋早期越窑的划花技法装饰而成 , 外壁饰有凸起的两层浮雕莲瓣纹 ,口部饰有细腻的划花缠枝莲花纹 , 外底有垫圈痕迹并刻有“大”字 。此时期划花技法的代表器物有韩佚墓出土的越窑划花人物纹注子和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划花缠枝菊花纹盘等。
白瓷折腹盘
有宽芒口 ,内壁和内底刻花装饰莲池萱草鸭戏纹 , 除口沿外通体施釉 , 釉色为灰黄色 。白瓷盘的芒口 留有金 边痕迹 , 卧足 , 内底 有“饮”、“酒”、“长”、“生”4 字 ,字间绘有蝴蝶纹。与北京先农坛金墓出土的定窑白瓷刻花萱草纹折沿盘的形制相似 。此外 ,在大同云大正隆四年(1159 年)墓中发现了花口盘。
白瓷菊瓣纹碗
口沿外翻 ,芒口较窄 , 小圈足 ,内壁刻有菊瓣纹 , 内底有“X”标记 , 釉色呈浅黄色 , 具有北宋后期至金代初期的风格。
白瓷莲瓣纹盏托
附有盏台 , 花口 ,盏台饰有莲瓣纹 ,高脚上有 4 个如意形孔 ,是北宋中后期流行的器形 。
白瓷盒
白瓷盒呈苹果状 , 有盖 ,平底 ,形制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塔基出土的桃形盒相似。
白瓷莲瓣纹罐
有盖 , 圈足 ,肩部和腹部刻有莲瓣纹 ,至道元年(995 年)净众院塔塔基出土的罐与其类似 , 盖顶部与开泰二年(1013 年)顺义净光舍利塔基出土的莲瓣纹盖罐相似 。
在中央博物馆收藏的定窑白瓷器中 ,北宋早期和中期瓷器的数量虽然较少 , 但以质量上乘的罐 、瓶 、盒 、盏托等为主 , 而北宋后期至代的定窑白瓷器则以盘 、碗 、盏等日常生活用器为主。
白瓷瓜棱罐
磁州窑白器磁州窑白瓷器有香炉 、瓶 、罐 、碗 、 盏 杯 、 盆等 。与白瓷瓜棱罐类似的器物出土于至和三年(1056 年)胡进墓 。
白瓷盆
白瓷盆与日本和泉市久保 纪念美术馆收藏的宣和二年(1120 年)款白瓷盆的造型相似 ,外底有墨书文字 。
白瓷红绿彩盏
明昌七年(1196年)董氏墓出土有红绿彩芦雁纹盘 , 泰和二年(1202 年)崔仙奴墓出土有红绿彩卧童枕等 。通过上述纪年资料可知 , 红绿彩瓷器是金至元代的产品。
青白瓷花形盒
上面印有草花纹 ,底部有“ 蓝 寅窑”铭 ,与政和元年(1111年)施氏墓出土的“汪家记正”铭盒类似。
青白瓷莲瓣纹碗
外壁刻有莲瓣纹 , 圈足 , 与义县清河门辽墓出土的碗类似 。
青白瓷划花菊纹碗
斜直腹 , 小圈足 , 与江西省博物馆藏南宋淳 四年(1244 年)铭划花双婴戏水纹碗的造型 、釉色等相近。
青白瓷葵花形盘
类似的盘出土于元 七年(1092 年)张之纥墓 。
青白瓷鱼波纹盘
为芒口 ,浅腹 , 平底 , 口沿下饰雷纹 , 内底印海水鱼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