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款、焙烧瑕疵、色彩、彩釉以至瓷窑,此文介绍如何入手了解有关中国瓷器的种种。同时介绍数件即将拍卖的精选拍品,以及曾于佳士得创下佳绩的重要瓷器。
1、熟能生巧
中国瓷器已有数百年历史,早期乃希望向前人致敬,但亦有人以此鱼目混珠,因此买家必须加倍小心。想认识瓷器,便要博览藏品。不妨善用各地知名拍卖行举行的拍卖,认识不同类型的中国瓷器,由于拍卖行能让藏家亲身接触瓷器,因此在很多方面也比博物馆更胜一筹。藏家能藉此了解瓷器的触感、重量与彩绘品质。
2、多发问
藏家往往要花上多年时间,才学懂分辨瓷器的真伪。阅读参考书籍有助掌握基本知识,但若能请教专家意见及多加发问,自然事半功倍。份属自己的专业领域,专家当然乐意分享心得。
3、购藏心头好
没有必要把购藏艺术品视为投资,如此便不会因而感到失望。建议购买在您的预算之内,品相最为出众的藏品。
4、了解不同色彩、彩釉和制作时期
例如,万历年间(1573-1619年)流行五彩瓷(含有五种颜色),而至十七世纪及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则以素三彩为主,当中以绿色珐琅、蓝色、红色、黄色和黑色最为常见。于1720年代,陶瓷画家引入粉彩瓷,并以不透明的粉红色珐琅为主,色彩更丰富多变。至十八世纪,随着技术进步,便出现铜红釉和窑变釉等彩釉。
5、认识各个瓷窑所采用的不同彩釉
中国盛产瓷器,南北方的瓷窑所制作的瓷器和彩釉亦各有不同。例如宋代(960–1279年)出产的青瓷,主要来自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窑及华北陕西省的耀州窑。两地出产的青瓷釉各具特色,龙泉彩釉呈现较温暖的蓝绿色,耀州彩釉则更接近橄榄绿色。宋代钧窑瓷器采用迷人的紫釉,缀以抽象的紫色泼釉细节。德化窑以白釉和乳白釉闻名,十七世纪明末的德化瓷器仍以乳白色为主,至十九世纪则变成象牙白色和白色。于明朝时期,中国南部的景德镇瓷窑则出产最多优质青花瓷。
6、留意底部
购买瓷器时应留意底部,因为伪冒者往往会忽略底部的细节。瓷器底部的切割、润饰和上釉方式因朝代而异,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底部,便能鉴定藏品的年份和真伪。仿制瓷器的陶工一般并无实物参考,只能单凭拍卖图录或书本中的照片仿制,而这些照片往往不会展示作品底部。
7、认识明清之间蓝色釉下彩的演变
数个世纪以来,瓷器的装饰釉下彩几经演变,例如十五世纪的青花瓷便以凹凸不平的「结晶斑」闻名,亦即钴蓝色釉下彩集中在特定位置,令釉彩表面冒出气泡,呈现蓝黑色的效果。这个过程不经意地为作品增添立体感、活力与色彩层次,因此在十八世纪备受推崇。
后来,陶工掌握焙烧青花瓷的技巧,呈现更均衡的钴蓝色。不同朝代青花瓷呈现的蓝色亦有所分别,例如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青花瓷一般为灰蓝色,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则近乎紫蓝色。
8、留意瓷器形状和比例
瓷器形状亦会随着朝代而变化,例如宋瓷一般从大自然取材,以叶形设计居多。中国瓷器甚为讲究比例,不合比例的瓶碗往往代表其瓶颈或瓶口曾被磨削改动。
9、考虑品相
瓷器的品相是否可以接受,取决于瓷器是否御制及其制作年份。例如克拉克瓷盘等十七世纪非御制瓷器,其底部一般带有瓷窑的砂石或灰尘,更可能在焙烧期间留下瑕疵,这些都可以接受。
然而,类似瑕疵不应出现在十八世纪的御制瓷器上,因为当时的焙烧技术已大有改进。在15年前,藏家只接受御印及年款完好的瓷器,但藏家如今也会考虑经修复或有幼细裂缝的瓷器。
10、熟悉印款
年款记录瓷器制造的朝代及当时君主的名号,常见于为帝皇及皇室御制的瓷器。不过,藏家不能单靠年款判断瓷器的制作年份,因为年款容易复制或伪冒。藏家可参考杰拉德‧戴卫森(Gerald Davison)于1994年在伦敦出版的《The Handbook of Marks on Chinese Ceramics》一书,同时研究不同年代中国瓷器底部的各种款识,如堂款、吉祥款及陶工款等。
这一年,伦勃朗国际拍卖公司不仅保持了传统板块中的优势地位,同时在拍卖门类方面也勇于创新和尝试。得力于广大藏家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实现了稳中求胜,众多活跃的资深藏家直接参与竞拍,保证了成交率,同时也出现了不小的惊喜。不少主题与特色专场竞争激烈,成交远超预期,新买家积极参与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的信心,促成了更多的中档价位作品的成交。特别是古代书画作为伦勃朗的优势项目,许多重要稀缺的作品大都是领域中最资深的藏家直接参与。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大量新鲜血液注入,不断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