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瓷器里的新中国——中美学者眼中的景德镇
信息来源:cccwww.com 时间: 2013-10-08 浏览次数:234
一艘象征瓷器贸易的船,被放置在用青花瓷碎片拼接成的盘子上,寓意由文明的碎片拼接的世界版图上,承载着瓷器贸易的航程。这是原哈佛大学陶艺中心主任、美国知名陶艺家南希·塞尔维吉最近在景德镇完成的新作。该作品将参加10月18日在江西景德镇开幕的第十届国际陶瓷博览会。
此番她是作为“高岭杯”国际陶艺大赛的国际评委再度来到中国的。南希在景德镇见到了特意从北京赶来的老朋友方李莉,这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人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去年曾与南希在美国纽约合作策划了题为“NEW‘CHINA’”的景德镇百年陶艺展,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NEW‘CHINA’”一语双关,既是“新瓷器”,也是“新中国”。方李莉说,希望人们通过这个展览看到中国100年来的变迁以及中国人的诉求,从对传统的否定,到重新认识传统和复兴传统。如今回忆起这次展览,两位学者都感慨良多。
景德镇:承载时代的“文化记忆”
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在景德镇做田野考察的方李莉,写过3本关于景德镇陶瓷历史和文化的专著——《景德镇民窑》、《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和《飘逝的古镇——瓷城旧话》。目前,她正带领一个艺术人类学课题组做“景德镇百年变迁”的学术项目。
中国花了百余年时间从一个古老传统的国家蜕化成为一个新的现代化国家,方李莉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1、为早期现代化时期(1911-1949);2、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中后期(1949-2000年),为中期现代化时期;3、改革开放后期至今(2000年至今),为后期现代化时期。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是具有不同的认识的,这不同的认识导致了景德镇这座千年古镇的不同发展模式,甚至影响了不同时期的景德镇艺术的创作风格。
瓷器:“当代文化的试金石”
“我第一次来景德镇时,景德镇街上的车很少,人也不多,那时这里的外地人很少,更不用说外国人了。如今的景德镇,在哪儿都能看见人们工作的场景,而且他们制瓷的工艺非常特别,这些保留下来的手工艺传统在这个地区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独特的文化。”南希·塞尔维吉说。
“但这些制瓷传统在景德镇已经受到了全球陶瓷艺术的影响,因为景德镇的陶瓷贸易非常广泛,与很多国家之间都有,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交流,景德镇如此特殊的瓷泥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她说。
南希·塞尔维吉不仅做陶艺和雕塑创作,还有许多有关艺术方面的新的思考,她以美国学者的视角来看待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陶瓷历史和文化价值,眼光独到。她曾以“瓷器:当代文化的点金石”为题,在展览期间为纽约观众做了专题讲座。
她认为,对于上一代而言,全球化竞争使得世界陶瓷格局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亚洲更廉价的瓷器让整个欧洲的陶瓷手工业迅速萎缩甚至彻底消失。与此同时,景德镇正经历着一场陶瓷文化的复兴。在世界陶瓷发展的格局中,景德镇将会发挥它新的作用。现在中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工匠和设计师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景德镇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人才的圣地。
南希·塞尔维吉认为,在当代实践中,景德镇悠久的历史依旧鲜活,工匠们是如此的娴熟,以至于鉴赏家们都很难分辨真品与赝品。景德镇将陶瓷技艺与艺术创想卓越地结合在一起,正因如此景德镇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学生、艺术家和设计师。几千年来的多元文化滋养为视觉艺术家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电子化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陶艺制作机会。他们渴望学习景德镇独特的制陶技术,并陶醉于这鲜活的文化遗产之中,最终获得绝佳的创作源泉。”
传统的”复活”与城市的复兴
景德镇在历史上就是“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的城市,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来到景德镇的不再仅仅是四方的工匠,而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
“就像北京‘798’艺术区已成为众多当代中国思想新锐、个性鲜明的艺术家的聚集地,古老瓷都景德镇也为云集于此的海内外陶瓷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孵化’灵感与梦想的空间。而这种灵感与梦想的空间是由外来艺术家和当地的工匠们共同创造的。”方李莉说。
“陶瓷艺术教育项目、艺术家和博物馆以及富有制瓷技艺的工匠们和工作室共同创造了现在的景德镇。海内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带来了新的思想,这些新的思想扩展了景德镇的发展空间,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南希·塞尔维吉说。
两位学者都从景德镇这座古老的瓷都看到了复兴的动力。“新的陶瓷语言已经诞生,”方李莉教授认为,年轻一代的中国陶瓷艺术家经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全面洗礼,以“现代陶艺”冠名的年轻群体,其关键词就是反叛和个性,他们要将陶瓷艺术从传统的实用性和工艺美术的范畴中解放出来,以“现代陶艺”重新界定陶瓷艺术的概念,并建立一种表现性的、个人标识性的、以形式创新为主要目标的新语言。”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瓷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