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眼:奢侈品市场,瓷器还是稻草
信息来源:cccwww.com 时间: 2012-07-11 浏览次数:239
某天路过南京路常德路路口,看到赫然显目的巨大GUCCI招牌,在霓虹灯的映衬下照亮了半条街。当时错觉为自己在淮海路,那里也有这样大的一块招牌。而原来,是芮欧百货又新开了一家规模庞大的GUCCI专卖店。真是神速!
留意一下,这一两年来各个奢侈品在上海可谓遍地开花。去年,拥有100多年制表工艺的瑞士独立制表品牌劳力士,在上海外滩27号罗斯福私人会所,开设了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名为“世·界”的全球最大旗舰店。而LV中国区总裁施安德也透露,LV全球最高等级门店——路易威登之家将进驻中国。
如果要用形容词评论这样的现象,说见缝插针也不为过。去外滩几幢大楼转一圈,就能发现太多太多大牌门店等着开张。还有上海几个较为知名的地标,奢侈品的大幅海报也到处都是,一眼望去竟然有种抢地盘的意思。似乎谁占到了地理优势,谁开了更多门店,发财的机会就等着谁。
这一切都看起来红红火火。但冷眼观看欧美市场,奢侈品行情只能用半萧条来评价。在欧洲的朋友都说,现在经济不行了,不要说买奢侈品,大家的日常开销都很省。而从美国回来的朋友也说“现在的美国人真穷,真的很穷”。
由此能不能联想到,奢侈品行业是否正在指望中国市场做自己的救命稻草?
其实一切并非空穴来风。很早之前,有前瞻意识的品牌就开始在中国推行亲民政策。各色名牌展览风行,而价格低行也正在悄然进行中。除了开发官网,使消费者能在网上卖到低折扣的商品之外,门店也做了促销,日前国金中心的BV举着打5折的牌子,吸引更多人关注,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中国人买走全世界1/4奢侈品。2013年前,世界各国最具代表性的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全都能找到。
也许吧。国人确实爱买名牌,曾经一度把拥有奢侈品当做成功的标志。但这似乎也和“距离产生美”有关系。若干年前,大家都对LV仰望,喜欢托人从欧洲带回。难得出一次国,进了PRADA专柜,找到国内没有的款,欣喜地背回来,接受同事朋友的围观。但当现在这些品牌全开在了家门口,甚至是互联网上,价格也有下降的趋势,一切变得唾手可得时,原先的吸引力还存在么?
那些喜欢用名牌来显示身份的人,当发现生活小资的自己,和若干个煤老板一同挤在上海某门店时(人家出手还十分阔绰),优越感是否还有?地铁里公车上,背着PRADA、CELINE的人越来越多。当曾经高高在上的名牌,变成人手一只的街包,你还会爱它吗?
不知为何,我对这些品牌最初的好感竟变得越来越少。曾经买过的LV、BURBURRY、GUCCI如今都因为自重太重,而被扔在橱里睡觉,反而是普普通通的饺子包却越背越称心。很多人都有同感,不再追逐太过泛滥的名牌,索性转向实用性功能性的包,或者是独一无二的古董包。
当“物以稀为贵”的时代过去,奢侈品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复时,这些门店又该如何收场呢?中国市场是否会从“救命稻草”,演变成一枚易碎的“瓷器”?不过,到那时他们也应该已经赚了不少吧!毕竟这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瓷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