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款官窑瓷器:磨不掉的印记
信息来源:cccwww.com 时间: 2012-06-07 浏览次数:218
古董艺术品有着不言而喻的高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古玩行业造假历来已久,手段层出不穷。瓷器中有一种作伪方法,谓之“磨款”,乃人为地将器物底部的年款磨去,露出砂底,用来冒充较早时期的作品。民国期间,古玩市场明代瓷器比清代瓷器贵重,有好事之徒将雍正青花器,磨款后去充当永宣之物,以谋取暴利。但在现今公私收藏中,除了有意作伪的磨款青花瓷外,还见有清代其他品种的磨款瓷器。其釉色工艺在前朝都还未出现,磨掉底款,显然不能冒充前朝瓷器高价牟利。那么这些瓷器磨款又是为何?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明成化斗彩蔓草纹荸荠瓶,通体饰青花双勾蔓草纹,纹内填淡绿彩,蔓草迂回盘曲色调清雅明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小瓶底足内的款识被磨去。2009年,一件黄地珐琅彩子孙万代大吉葫芦瓶在北京光华路五号艺术馆展出,其器底部色釉及款识也被人为磨掉。从隐见的双栏圈绘痕,以及调整底部照片上的伽马值观察,原双栏圈中磨去的款字应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如果单单以牟利来解释上面两例磨款行为的话,很难自圆其说。成化斗彩本就无上珍贵,磨掉款识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根本无利可图;同样在康熙年间始创的瓷胎画珐琅上,磨去款后也无半点升值空间。因为康、雍、乾相近器物差价并无太大,拥有者如磨去珐琅彩瓷款,衹能使其丧失宫廷御用品的名贵性,而导致跌价。此外该珐琅彩瓶早在一九四六年出现于海外拍卖市场,未曾经历大陆六十年代的文革浩劫,因此也排除了因红色风暴“破四旧”而磨款保全珍物之可能性。
这批珍贵瓷器之所以会被磨款,是因为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那场劫难。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大批宫中宝物散失到民间。后慈禧返京,下诏收回逸散珍宝:“凡吾官民如见宫中之物者一律送还宫中,如有隐藏者重罪治之。”此令一出,让当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这些清宫旧藏宝物的拥有者们立即陷入左右为难之中:因为无论上缴与不缴,都是大逆不道。为保全一家性命,惟有不情愿地将瓶底款字磨去。如遇人举报,既无帝王年号款,又无底部色釉佐证,即使朝廷怪罪下来,也可落个不知者不为过的道理。由此开始,这样一批磨款瓷器开始长达上百年“隐姓埋名”的生活。
然而,虽然这些宝物被人为隐去了“身份证明”,却并不能改变它们的“音容笑貌”和“精神气质”,所以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仍然能被火眼金睛的艺术鉴赏家们认出来,拨乱反正,还它们以本来面目。
又见有私人收藏一件磨款青花釉里红折枝三多纹天球瓶,高32cm,器身通景青花绘繁枝茂叶,间中以釉里红点染出佛手、寿桃和石榴,象征多子多寿,国祚昌盛。底部圈足内款识和釉层被磨掉,露出砂底。这只天球瓶青花发色明快,构图清丽疏朗,画工精细高超。其桃实的画法,与上海博物馆藏清雍正粉彩桃蝠纹橄榄瓶、故宫(微博)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桃蝠纹如出一辙,显然是同一工匠所绘;在枝叶的描摹上,这只天球瓶和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折枝果纹天球瓶、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缸也极为相似,都运用了“晕散”的技法来表现叶片的阴阳向背,层次分明。因其明显的时代特征,这只天球瓶的年代可以断定为清雍正本朝。与故宫博物院相似的器物比起来,青花釉里红为雍正一朝瓷器名品,当时的存放地点应该是在贮藏各种顶级珍宝的圆明园内,随圆明园劫难而流落民间。
悠悠浮云望穿,人事看变幻。艺术品流传百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见证战火纷飞沧海桑田。其间被销毁损坏的不胜枚举,文中列举数例因用“磨款”手段而完整幸存下来,已十分难得。虽然被磨去了曾经显眼的纪年符号,却磨不去内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的艺术光芒穿越时空,照进现实,继续在将来演绎不灭的传奇。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瓷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